

总统签署“去纳化”命令,哈政治气氛或有变化
时间: 2023-02-16 12:00 来源: 中安特卫 作者: 中安特卫安全专家
在托卡耶夫签署相关命令并发布后,哈国内有媒体刊文,对于哈萨克斯坦可能经历新的政治风潮冲击表达了担忧,认为此举可能进一步激化哈国内纳扎尔巴耶夫支持者与反对者的矛盾。成为未来哈政治动荡的新源头。
中安特卫安全专家介绍:哈萨克斯坦为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诞生地与倡导者之一。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自1991年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宣布独立后的第一任哈萨克斯坦总统。自1991年12月到2019年3月,纳扎尔巴耶夫连续五次担任哈萨克斯坦总统,以其独立自主,强韧稳健的执政风格而著称。
纳扎尔巴耶夫任职期间建立了以总统集权,保障政权强有力的执行力为核心的国家体制。与许多前苏联、前东欧华沙条约成员“民主化”后以经济自由主义为唯一目的不同,纳扎尔巴耶夫并不迷信市场经济,坚持有步调前进的政治纲领,要求一切经济政策的引入,须符合哈萨克斯坦发展的需要。
面对西方“颜色革命”的威胁,纳扎尔巴耶夫的“篱墙措施”,也成功缓和了国内政治派别的对立,壮大了亲政府的政治势力,同时通过法律约束和限制国际NGO组织的活动空间。
在外交领域,纳扎尔巴耶夫也建树颇丰,其推行的三个梯队原则,确保哈萨克斯坦在世界舞台上左右逢源,建立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经济领域,纳扎尔巴耶夫也同样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早在1994年,莫斯科大学演讲时即首先提出“欧亚经济联盟”的构想。
中安特卫安全专家提示,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内政外交呈现不稳状态,总统托卡耶夫一反之前秉承前总统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向西方国家表示出不寻常的“善意”,希望能替代因俄乌冲突导致俄欧间能源贸易中断而空缺出的卖家位置,向欧洲输送包括天然气和石油在内的能源。此举一度激怒了俄罗斯并引发所谓的“管道危机”,也使得哈萨克斯坦原本良好的外部环境出现了阴霾,增大了其内政外交的风险。2023年以来,中国驻哈萨克斯坦使领馆多次提醒在哈中国公民注意安全,遵守驻在国法律规定,增强防范意识,切实做好安全防护。在哈居住和工作的中方人员应对当下局势有所了解,但不宜对哈国内事务发表评论,不参与、不围观、不干涉当地的政治性聚集活动。